Web Title:詹麗蓉詹麗蓉

文章分享

教授演講-閱讀的神經機制  

由於社會與科技變動越來越快,我們的下一代所需使用的知識常常都是還沒被發明的知識,就以奈米科技來說,我們這一代由於沒有接觸過可能不清楚這是什麼,這一點也不為過,但要是現今的孩子也跟我們一樣不知這是什麼,那就太落伍了。有時候大家會去探討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,現在看來可以這樣說: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進社會來做準備,特別是加強他們的「背景知識」,這「背景知識」就像是大樓的鷹架一樣,是建構的基礎,當「背景知識」存在了,日後遇到遇到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時,也能夠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向上學習,而當你沒有足夠的「背景知識」時,在面對新事物時你就只能輕聲歎息了。但老師在教導學生之餘也別忘了品德教育才是做重要的,不會的知識是可以教會的,但壞的品格若是定型要改就很困難了。

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很關心自己子女的學習狀況,但有些東西必須要先知道才能夠真正給予孩子幫助。談到學習,當然就和我們的腦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的,感官上所受到的任何刺激都會在腦部產生反應,坊間有很多潛力開發的單位標榜著「人只用了百分之十的腦功能,完全開發之後將會學的更快更好」,這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,我們腦部的功能是「用進廢退」的,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其實人的腦是處在一個完全使用的狀態之下,當你常常去利用到腦的某個特定功能時,這功能會佔去腦中更大的區塊,反之,若是比較少會去使用到的功能,就會漸漸的被其他功能分走其原本的區塊。記得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,有一隻猴子的小拇指被切下來後,其功能就消失了,經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,猴子腦中原本與小拇指功能相關的區塊,完全被其他的拇指佔用走了。

再來有些人會覺得說腦越大人也就隨之更加聰明,這也是不正確的,聰明與否與腦的大小並沒有關聯,而是與我們腦部中各反應神經的緊密或是疏散有關係,神經的網絡越密集時,腦部的反應自然也就越快,像是閱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活化腦神經的活動。

再來家長也要知道孩子的興趣與個性也是會遺傳的,曾經有個實驗是將一對剛出生的雙胞胎分開,一個由自己父母撫養,一個就寄養到另外一個家庭裡,兩人期間不做任何的往來,結果在多年後見面之後便發現,兩人不但外在的穿著、髮型都極為相似,連內在的興趣與個性也是一樣的。

談了那麼多之後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有限資源,一心二用對於學習來說並不好,而且在有限之中,孩子不可能什麼都好,什麼都行;此外最好是主動學習才有用,動機決定學習成效。舉一個例子來說:有一位大學數學教授,一連生了四個女兒,好不容易生到一個兒子,這位教授非常高興,並暗自許下要訓練培養這男孩成為一個頂尖的數學家的心願,結果孩子八個月大就教他阿拉伯數字,兩歲就開始學數學理論,後來孩子非但沒有熱愛學習研究數學,而倒是看到社學就心生恐懼,甚至嚴重到看到圓形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。這問題並不是在孩子身上,而是出在這位身為人父的教授,所以要改變這位教授才能夠解決問題。經過大家的不斷勸說下,終於說服了這位教授,他終於肯讓他的兒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他兒子選擇未來要當個大廚師,便選擇唸觀光餐飲系,幾年之後奪冠的那道菜,便是出自於這位當初被逼迫當數學家的男生之手,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男生竟然說他已經變的不怕數學了,因為當他有次在做菜時,必須計算調味比例時,發現這不但就是在算數學,而且簡單也不是那麼枯燥乏味,這例子讓我們看到興趣比較容易讓學習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,次外有時候一個人的長處也有可能是由其短處所帶領出來的。既然這樣做家長的要了解到一個道理:沒有什麼天才,放對地方的孩子其長處就可以發揮,像是之前台灣的世界電玩冠軍曾政承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曾去韓國參加電玩大賽得到冠軍的曾政承,他去韓國看過韓國的電玩發展之後,才真正下定決心自己應該要加強英文能力,而他認知到如果要走電玩設計這條路的話,有關電腦遊戲設計的能力,以及設計遊戲時所需要的文學背景知識方面而言,自己是非常不足的,曾政承覺悟到自己必須要努力學習,要好好地打好根基才行。所以要讓小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,小孩才能提起學習動機。

另一方面,為什麼電腦遊戲可以吸引小孩子,這是我們必須去了解,去知道原因的,而不是一味地反對電腦遊戲。其實,電腦遊戲是個不錯的學習工具,因為小孩子要玩電腦遊戲之前,必須知道遊戲的規則,更何況許多遊戲規則不是用日文說明,就是用英文來說明,所以看不懂說明書的小孩必須對遊戲規則提出假設,而在遊戲過程中驗證假設,然後從通過遊戲後得到立即回饋,如此學習新知識才會有樂趣。所以說老師的教學一定要有趣,而且要讓學生可以得到立即的回饋,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
我們除了去培養小孩子的學習能力之外,更重要的,我們必須教導他們待人處世的道理。洪蘭教授發現,有些來應徵工作的人,雖然有好的履歷,錄用之後漸漸發現,他們無法跟其他同事好好相處。有些人可能家庭環境非常富裕,凡事由菲佣代為處理,甚至代為管教,小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,容易養成很多壞習慣。壞習慣一旦養成了之後,要重新改正他的壞習慣,就有如樹歪了,要把它扶正,但太過用力會把樹折斷,不夠用力,樹還是歪的。小孩子一旦長大了,花在改正壞習慣的時間,要比在小的時候改正時,多花好幾十倍的力氣。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小時候看到小孩子的壞習慣,就必須立即引導改正。

家長也需注意,要順著小孩子的興趣去發展,不要硬強迫小孩子順從父母指定的路去走。不然等到小孩子老了,他們會去思考,這一生為誰辛苦為誰忙,此生都白過了,到老了才來後悔已經為時已晚,情況更嚴重的,可能就是導致憂鬱症了。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否則孩子以後一定會後悔。有些孩子天生就有莫札特的才能,再加上後天環境的培養,後天環境加上先天才能的交互作用,就一定會有莫札特的成就。如果天生有莫札特的才能,但沒有那個環境可以培養他,父母也不必擔心,小孩自會找出自己的路,只是會多花許多時間而已。最怕是天生就不是莫札特的料,卻硬要逼孩子成為莫札特。父母必須了解,人生有很多條路可以走,生活也不只是為了溫飽而已。

洪蘭教授的妹妹,希望她的小孩培養氣質,所以逼迫她的小孩學鋼琴,但孩子對學鋼琴沒有興趣,只想要踢足球,當足球隊長,結果形成母親與小孩之間的大戰,造成家庭氣氛的不和睦。後來經過妥協之後,家庭氣氛才逐漸好起來。小孩高中畢業後,因想要申請運動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,小孩子自己當然就了解到要努力念書才能考上理想的學校。所以我們知道,當小孩子會自己去思考未來的出路時,他們就會努力去學習。另外,父母和小孩子之間關係的良好也是非常重要,如果小孩子遇到什麼困難,要讓孩子想要找父母商量,而不是找同學討論,因為同學的思想都尚未成熟,出的都是一些餿主意。

德國人做了一項研究,閱讀和運動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腦退化。更重要地,閱讀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。因為訊息在腦中傳遞時需要經過很多轉換,但是如果你有經驗或是背景知識,就可以減少、甚至不需要轉換的時間,就可以理解。就如同開車到沒有去過的地方,第一次去要花很多時間去弄清楚地點、方位等,但第二次再去時,就知道正確的位置在何處了,所以知識是要靠經驗,而經驗是要花時間的,但是我們現代人如此忙碌下,閱讀是最好吸取別人經驗的方法,閱讀可以建立你的背景知識和架構,然後透過這些後天學習到的知識來解釋或學習新的事物。使新的知識和你的背景知識互相掛勾,才能夠快速去吸收並理解新的知識。而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,父母就必須先以身作則地先閱讀,我們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,小孩看到父母都在閱讀,不知不覺中這種好的習慣,也會影響小孩子。而如果父母做不到,就沒有立場可以要求小孩做到。

閱讀可以幫助思考,而思考一旦開啟了,要得到結論,神經迴路才會停止運作,所以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活化神經迴路,防止大腦退化。而另一方面,閱讀可以吸取作者的經驗來學習,並和自己所學的知識產生連結,藉以培養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文字口語表達能力,還可以透過不同作者的眼睛來看世界,如此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創造力,甚至可以習得同理心,感受到別人的痛苦,不僅學到知識,也可以學到常識。

現代人多把時間花在看電視的娛樂上,而電視節目的製作為了節目的收視率,已枉顧了教育民眾的重責大任,不知不覺在孩子未成熟的心靈中,置入很多錯誤或似是而非的訊息,混淆了我們民族幼苗正確的道德和倫理觀念。所以父母送給小孩最好的禮物就是,要幫助小孩關掉電視,並培養小孩的閱讀習慣,從書中學到正確的訊息及待人處世的態度。不僅讓我們的小孩可以多讀書,可以跟別人競爭之外,更重要的,我們要告訴我們的下一代,正直的人品比學問更重要,故良好人格的培養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努力的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開發孩子的腦力

摘自: 游乾桂著作《別讓童心去流浪》一書作者︰游乾桂
人類智慧的巔峰期是二十至三十五歲之間。然而洛杉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賈克博士(Mr. Jack)卻否定這項看法,他認為智力開發與否,在于是否“使用”。一位從小就養成“動腦”習慣的人,長大之后比較不會出現腦袋“短路”的狀況。另外,心理學家一再提起的創造力也是動腦的好處之一。根據心理學人的研究發現,創造力包含下列五大能力︰一、“敏銳力”──以中國的成語來說,稱做“一葉如秋”的能力。一個敏感度很高的孩子,很容易察覺一件事或一樣東西的差別與疏漏。比方說,有一天突然換上一件未曾穿過的衣服,孩子若能一眼看出,便表示孩子具有敏銳力。“敏銳力”,其實是可以培養的,你可以問孩子,書上的火車與我們看到的火車有什麼不一樣。也許孩子會告訴你,怎么沒有司機?火車應該有車廂啊﹗或形狀不像……不論孩子的答案是什麼,都足以顯示,他的敏銳力在萌芽。二、“流暢力”──蘇東坡所謂的下筆如行雲流水,不能自休,可以解釋這種能力。如果孩子針對某一樣東西,或是一個問題,能夠提出非常多的想法,就表示他有“流暢力”。你可以問孩子︰“你的玩具車能夠做什麼用啊﹗”假使他的答案是︰能騎、也可以飛上天空找超人、變成忍者龜、會說話、甚至幫他做功課,那就表示他具有“流暢力”。不必在意孩子的答案是否切合實際,重要的是,他已懂得思考。三、“變通力”──也就是所謂的“觸類旁通”,心理學上稱這種能力為“變通力”。比方說,出外旅遊時,正巧沒有攜帶鐵錘之類工具可敲碎冰塊,而孩子適時地提醒你可以用石頭,便表示他有“變通力”。爸爸的車子忽然沒有氣了,怎么辦?孩子可能會告訴你,可以換兩個汽球,或找無敵鐵金剛啊﹗多么有創意,如果孩子真的這么想,別忘了給他一個真誠的讚美。四、“獨創力”──打趣的比喻叫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,像找超人、無敵鐵金剛幫忙或變成忍者龜的想法,其實都可以稱得上“獨創力”。如果有一天,你的孩子建議你,在車子后面加裝汽球,只要塞車時,就轉動汽球開關,讓車子飄起來,想必他就是一個很有獨創力的人,而獨創力者往往是“發明家”的另一個同義詞。五、“精密力”──也就是“精益求精”的意思,當孩子對一個故事或一件事的描述能力,比別人精彩時,甚至注意到很多其他小孩沒有顧及的細節時,就叫做“精密力”。

 

紓解視力疲勞的方法

彭秀英摘自教育部發行「視力保健實務工作手冊」p153-156

 

基於健康All-in-One的觀念,環顧視力保健的諸多措施當中,均衡營養與增加運動量,也是視力保健的有效策略。北歐有研究報告指出,具有運動型特質的學童眼球調適機能較好(林隆光,1997)。每一種運動對視力保健都有幫助,而戶外運動,則幫助更大,故促使學童養成運動的習慣是有助於維護好視力的。

根據眼科醫師指出:正常人的眼睛注視六公尺以外距離發出來的平行光線,經過眼的屈光系統折射後,不需進行任何視力的調節作用,就能看清物體的影像。但當人近距離用眼時,為了調節視覺的作用,眼球外部四周的環形睫狀肌、內直肌、上斜肌、瞳孔括約肌等,眼球睫狀肌和晶狀體也呈現緊縮狀態,加上眼皮下垂、頭臉朝下、胸部內屈,形成「近反應」現象;時間久了,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勞、眼內睫肌僵化而影響視力。為了使兩眼肌肉放鬆,恢復自然狀態,需要用抬頭、挺胸、張開眼瞼,眼睛盡量朝前上方,望向遠處至少六公尺以外景物,而且越遠越好,可活化「遠方調視」作用,以拮抗「近反應」現象,且望得越遠、時間越長、越好,才能達到使眼球肌肉調節放鬆的效果。

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經常實施輕鬆遠眺、肢體運動、緊閉放鬆交替的雙眼閉合動作、上下左右轉動眼球,都能使眼肌放鬆或增加局部血循環而獲得適度休息。由於一般教室的大小約為長八公尺寬九公尺,雖距離已超過六公尺,但若要執行輕鬆遠眺的動作,仍不宜在教室內進行,應指導學生走出教室,以愉快的心情、寬闊的視野眺望遠方,才能使眼睛肌肉充分放鬆,讓身心同時獲得紓解。

在近距離用眼之後,教師體貼地設計穿插一些輕鬆有趣的活動,讓學童在生活作息常規中自然而然、輕鬆地、隨時隨地進行眼睛體

操,紓緩眼睛的疲勞,是最經濟實惠的護眼行動。例如:若在進行較需費眼力的課程時,一時不便離開教室內,可指導學生透過窗戶望向窗外的遠方景物,暫時舒緩眼睛的疲勞。或則玩玩大家一起擠眉弄眼的遊戲等。

一般所稱之眼睛體操,並不能矯治近視,只能藉由增加眼球運動,使兩眼眼球四周肌肉放鬆,增加眼球閃動的活力,減緩近距離用眼後的疲勞。身體搖擺的韻律,例如轉動頭頸、眨眼睛及肺部吸氣、吐氣,全身輕鬆地上下跳,活動四肢,能使身體氣血流暢,清除體內細胞廢物,也能增強眼球閃動的活力(嚴世芬,2002)。但對眼球四周指壓按摩、或使用熱敷的方法,因恐誤傷眼球,而合併其他眼睛傷害,不宜在學校內集體施作。坊間許多其他訓練視力的方法大多無理論根據,也未獲科學或臨床報告證實其效果,亦不宜在學校內實施。

一、 輕鬆遠眺

在下課時間及連續用眼之後,帶領學童望向室外景色,輕鬆遠眺十分鐘。指導學童輕鬆眼跳遠方景物時,要避免眼睛面對強光。每節課都應利用下課時間讓學生走出教室外遠眺,以使眼球肌肉自然放鬆。教師要設計與遠眺有關的課程,融入教學和家庭作業中,使學童養成隨時望向遠方而自然放鬆眼球肌肉的習慣,以減緩用眼的疲勞。實施與遠眺有關的教學活動,如發表「遠方傳奇」演講、詩歌、朗誦、說故事比賽,發抒遠眺的心得,使學童對遠眺活動充滿期待與樂趣。

二、 參與體適能活動,放鬆眼球壓力

教師可將視力保健概念與體適能活動概念結合,響應教育部2006年推動之「下課動一動,身體更健康」的活力健康操運動,將視力保健護眼運動與例行的課間操結合,利用下課時間讓學童透過有韻律節

奏的運動,在增加身體活動的同時也讓眼球能運動,有助於視力保健。

三、 讓眼球放鬆運動自然融入教學活動

(一) 美勞課教導學童摺紙飛機、紙球,帶學童到校園中丟擲紙飛機、紙球,比比看誰拋得高。

(二) 體育課各項體育活動、球類運動皆可以讓眼睛注視不同方向,而使眼球上下左右、忽遠忽近的轉動。玩球、跳彩帶舞也是可以刺激眼球的運動。

(三) 戶外教學時,指導學童欣賞遠方景色,在草地上追逐遊戲、玩飛盤、放風箏、探索動植物,使眼球在自然光線下輕鬆自在地放鬆,心情也跟著放鬆。

(四) 善用生活課程,透過遊戲的方式指導學童從事有助於眼球運動的遊戲,紓緩眼球壓力。

1. 可愛小蝴蝶:在任何時間與地點,想像眼前一隻小蝴蝶,停在鼻尖上,揮揮牠的翅膀,飛到左邊,又飛到右邊,飛到遠方停在枝頭上,停在花叢中,過一會兒又飛回來停在鼻尖上,眼睛隨著小蝴蝶飛來飛去,頭部自然地跟著轉動,運用豐富的想像力,以大自然、天空、樹梢、遠山、近物、建築物、街景、綠色植物為目標,輕鬆遠眺。當頭頸部與眼睛肌肉放鬆,右腦的想像力便受到激勵,可以使眼球恢復其閃動的習性。

2. 看近看遠:眼睛先注視鼻尖,再注視遠方景色,越遠越好,如此反覆遠、近物的對焦,頭也要跟著旋轉與擺動。

3. 眼肌回復操:頭不可以動,依下圖順序,轉動眼球,由向上、向下,向左、向右、1、2、3、4,各看一次為一巡回,共十次。使牽動兩眼球的各六條眼肌得到充分的運動,如圖4-23。

 圖4-23 眼肌回復操:眼球轉動運動之方向

4. 擠眉弄眼:將眼睛緊閉,臉部肌肉朝鼻子中央推擠,再放鬆,重複多做幾次,可以促進臉部及眼球肌肉的舒緩。

5. 眨眼睛、深呼吸、打呵欠:眼球不斷將光的訊息送到大腦,眨眼睛可以讓眼球在黑暗處得到瞬間的休息。當我們處於警覺、緊張、生氣、焦慮等情況時,時常會忘記眨眼,而且呼吸短促。因此,常眨眼睛,以眼淚滋潤眼球,或深呼吸、打呵欠,可以增加氧氣的吸取,使肌肉放鬆、面部肌肉柔軟、心情舒緩、視覺清晰。

愛他,就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

在這感謝-學術資料由國立嘉義大學體育系陳信良教授提供(http://www.dajiyuan.com文章作者︰台灣嘉義縣新港國小四年甲班教師 / 王筱雲
每天升完旗,放眼望去,操場上擠滿了做體能訓練的小朋友,有的跑步,有的做體操,有時還跳跳健康操,老師用心的 小朋友儲備一天所需的健康能量。家中老二,長期接受這樣的訓練,練就一身好體能,現下進入國中,體適能良好,操場連跑十幾圈都沒問題,讓她擁有良好的體力去應付下一階段的考驗,真的要感謝老師的用心。 “孩子﹗我要你比我更好”是時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期望,不要輸在起跑線上,更是父母心裡對孩子期望的最高指導原則。受中國道統士大夫理念的影響,學業成績成為評價子女成就的重要指標。于是左腦開發、右腦開發,甚至全腦開發的課程,便成為父母荷包永遠的痛,孩子生活上的夢饜。蘇建文等(2002)在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提到,青少年階段在身體的尺寸和外形上有相當戲劇化的轉變,身高與體重的迅速發育,伴隨著身體發育所一起發展的身體運動能力(體適能)也在此時達到顛峰;同樣的,從認知觀點的智力成長來看,青少年在經過基礎的教育之后,逐漸的從具體運思期進入形式運思期,簡單來說,就是青少年逐漸的具備抽象思考的邏輯推理能力,可以具備眼見為憑之外的對于現實世界的另一種看法;然而,男、女性青春期快速成長的時間不同,女孩進入成長快速期是在10歲半,達到最高的成長速率是在12歲,慢慢趨緩下來是在13歲到13歲半。男性較女性晚2到3年,男性的成長快速期在13歲,最高成長速率在14歲,慢慢趨緩下來是在16歲。張鳳儀(1998);邱慶瑞(2003)認為兒童到青少年的階段,常常發現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,其身體活動的能力也較強。Oden(1968)的研究指出,資賦優異學生在一般的健康狀況、情緒回應與學業成就都顯著的優于一般學生。從這些學人的觀點來看,身體活動能力(體適能)的開發與智力的強化一樣重要。身體的發展與發育,在兒童期,需要的是大肌肉的活動(奔跑、跳躍等遊戲型態),而非小肌肉的練習(操作遙控器、滑鼠等手指頭的動作),且活動強度必須是漸進式,不能一曝十寒,也不能躁進,最理想的模式是每周至少三次,每次三十分鐘。老師們利用課間時間,要求小朋友從事快走或慢跑的活動,這是種最容易又沒有運動傷害的運動模式,距離逐周增加,但不可要求完成時間,這點大部分的老師們執行的很好。在家裡,父母可以放下遙控器,陪著孩子騎腳踏車,做不同主題之旅,新港真的很適合騎腳踏車。到田間感受季節的變化與作物生長的關係(自然科學的現象),祖先的開發史與文化遺跡的前因后果(人文的關懷),這種活動不僅可以讓親子一起成長,又可以提升彼此的體適能,何樂而不為呢?假日的午后黃昏,常常看到呂主任帶著兒子騎腳踏車,邊騎還邊研究路邊的植物,好一幅天倫的畫面。沒那么多時間也沒關係,住家附近的空地、學校的操場、公園裡,只要一顆球,一顆親子同樂的心,半個小時、一小時都可以,跑跑跳跳流流汗,一樣可以達到運動的目的。愛他(她),就給他(她)一個健康的身體,儲備充裕的、健康的生命能量,管他是SARS,還是禽流感,或是自殺潮,孩子們自然能一一抵擋,健康快樂的成長。

 

幼兒口腔遊戲 提升語音清晰度( 出處:國語日報)

文/曾怡瑄、林桂如

  聽損或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,常有發音不清的問題,除了囿於原有障礙的限制外,口腔動作的協調度也扮演關鍵因素。因此,在提供必要的療育訓練外,從小累積豐富的口腔動作經驗,將有助於提升孩子未來說話的清晰度。
正確的發音,有賴嘴脣、舌頭、臉頰下頦等部分的充分運用與配合。以下提供一些簡單遊戲活動,家長可在親子遊戲互動中,提升孩子的口腔靈活度,讓孩子可以說得好、說得清楚。
一、嘴部遊戲:可透過以下活動練習圓脣(嘟脣)、拉脣及嘴巴開合的動作。
練習圓脣的活動,可利用吹氣遊戲(吹泡泡、吹蠟燭、吹奏樂器)或吸氣活動(吸麵條、粗吸管、吸碎布丁);拉脣可直接請孩子做露齒笑的動作,或請孩子邊照鏡子邊做鬼臉,並請誇張的做出ㄚ、ㄨ、ㄧ的嘴形;年紀大一點的小孩則可以直接練習單音ㄚ、ㄨ、ㄧ的發音。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設計些簡單的遊戲,練習嘴脣控制能力,例如:蓋脣印、吹哨、鉛筆槓桿等;簡要描述如下:
活動1:口紅印章
方法:先在圖畫紙上畫好黑色圈圈(大小可依孩子可達成的能力隨時調整),請孩子將塗好口紅的嘴巴嘟脣、蓋脣印於圖畫紙上,並控制脣印要蓋在圓圈內或圓圈外。
活動2:我會吹口哨
方法:請孩子維持嘟脣,家長將口哨糖或葡萄乾置於孩子上下脣中間。如使用口哨糖,可請孩子嘟脣、吹氣,讓口哨糖吹出聲音;如使用葡萄乾,則發出似ㄆㄨ的音,再將葡萄乾吐到盤中。
活動3:鉛筆槓桿
方法:將鉛筆置於孩子嘟起的脣上,讓孩子控制並維持嘟脣,不要讓鉛筆掉下來。
二、舌頭遊戲:主要訓練舌頭運動的靈活度,孩子直接伸舌做出舔嘴巴的動作,沿著嘴脣的外緣舔一圈,練習發ㄍ、ㄎ、ㄉ、ㄊ交替音,例如:ㄉㄧ、ㄉㄧ、ㄉㄧ;ㄊㄚ、ㄊㄚ、ㄊㄚ。
活動1:舌頭掃把
方法:{1}將果醬塗在紙杯邊緣,孩子用舌頭順著杯緣繞圈,將果醬舔掉;或直接將果醬塗在孩子嘴巴上,孩子依家長指令(上下左右),用舌頭將嘴巴上的果醬舔掉。{2}將果醬塗在上下牙上,孩子用舌頭做清潔牙齒的動作,並將果醬舔掉。
活動2:舌頭黑白配
方法:進行方式與黑白配遊戲相同,但用舌頭代替手。兩方猜拳後,用舌頭比出位置。
三、臉頰遊戲:臉頰主要是練習鼓頰以及縮頰。鼓頰活動,孩子直接含一口果汁,並做出漱口的動作;縮頰則是將臉頰兩側用力向內縮,做出像小鳥的尖嘴巴。
活動:臉頰氣球
方法:要孩子將兩頰鼓起,越鼓越好,維持一段時間後,家長再用手戳孩子的臉頰,一邊戳一邊並鼓勵孩子放氣,像氣球慢慢泄氣一樣。
此外,家長可準備一些需充分咀嚼的食物,例如:魷魚絲、肉乾、蒟蒻條等,置於孩子的大臼齒上,鼓勵孩子左右側輪流咀嚼,右側嚼完後用舌頭將食物送到左側繼續嚼,訓練整體口腔的協調性。

 

不要常給孩子負面的評價

作者:鄭石岩

 

個體從過去的經驗中形成‘我’。“我”的形成是很有意思的,我把別人對我的看法記錄下來、儲存到腦子裡,歸納起來,那個理念就是“我”。
有個孩子來諮商,我看他非常沮喪的樣子,就問說︰“今天你生活得滿意嗎?”這個國中生告訴我︰“我有什麼滿意可言?”我說︰“你說說看,從早上起床到現下,為什麼毫無滿意可言。”
“我吃早飯時聲音很大,爸爸說我像豬一樣,長這么大連基本的飲食習慣都沒有養好,說得一無是處,所以我很難過,沒吃完就走了。然后又忘了拿便當,媽媽追出來說我沒頭沒腦,腦袋是因為脖子連著,要不然連腦袋瓜子也飛了。到了學校,第一堂課要考試,我昏頭轉向隨便寫寫。接著,老師說要檢查聯絡簿,天啊﹗忘了帶,又被老師訓了一頓。晚上補完習回到家裡,補習班的成績單已經寄來了,真慘。后來媽媽要我來見鄭老師,所以我就來了。”我說︰“那你現下見到鄭老師是不是覺得很倒楣?”他說︰“我希望見到鄭老師,是今天最快樂的事。”
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,如果很少有成功的經驗,常常受到批評,沒有得到讚美,他的父母、老師、周邊的人,長期認為他不好,這樣的印象統合起來,歸納出一個不好的我。我是不能幹、不得人緣的,我是沒有能力、沒有信心的。這樣就會認同個不好的我 我們稱它 badself 、不好的自己。
人不可能全然都是不好的,只不過不幸的孩子,在成長過程中,父母他太多不好的、負面的回應。幸運的孩子,父母和周遭的人,給他的評語和看法,都是比較正面的。一位心理學家給一個班級的孩子做測驗,做完后沒有改就直接鎖在箱子裡,然后隨便抽出五個孩子,說這五位是潛能最好的人。有趣的是,這五個孩子一年后,在成績和智力上都有明顯的進步。可見,一個人若得到他是有能力的、能幹的暗示,就會發展出一條很好的路來。
所以,我們不能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價。你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,但不要批評他。不要損壞孩子的自信和自尊,這是一定要避免的事。因為將來他要統合自己時,會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,就會形成自我統合不完整的現象。人的統整發生問題,就會轉變成邊緣人格,邊緣人格的青少年,生活可能很正常,精神也沒問題,可是他會比較不清楚自己的立場,較不能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或人,比較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立場,以及拒絕不利于自己的誘惑,這是自我認同不完整的現象。
可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雖然要多鼓勵、讚美孩子,不過要有原則,千萬不要用灌迷湯的模式。“我的孩子天賦很好,一向都很優秀”,這就叫灌迷湯。要真正讚美孩子,就要懂得欣賞他︰“你折紙折得很好”、“這幅畫畫得很精細”、“這篇文章很感人”等等。這種讚美模式,才是建構好的自己、自信、自尊的有益素材。